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 “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后疫情时期普通高中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研究》 第一次成果公报



一、题目

《后疫情时期普通高中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研究》第一次成果公报
    二、内容摘要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在线教育教学全面展开;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下,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疫情时期教育教学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精准对接与优化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领导力是以“影响、引领、指导”为特性的能力,凡有人群的地方均会产生领导力,如学校、班级、课堂等。本课题中“在线教学领导力”是指以在线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为载体,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发展为目标,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决断力、组织力及在线教学执行力、感召力等方面的能力。

李艳梅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区县的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市薄弱学校、农村中学,涵盖级部管理人员、备课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并涉及生物、语文、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

本课题依托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开展研究,综合统筹疫情防控期和后疫情时期教学实践与教育发展,基于大量跨区跨校的调查访谈数据以及深入一线的教学实践,从线上线下教学的精准衔接、课程实施、科研攻关、教师培训等方面,对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策略进行探索。

三、关键词

后疫情时期   普通高中   在线教学   领导力
四、引言

淄博实验中学李艳梅老师主持的省“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后疫情时期普通高中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20YZJ005),参与人刘兰英、李雪姣、钱晨、孙欣、泮玉竹、刘文星、王宁。本课题依托于李艳梅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开展研究,对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策略进行探索,以期为重大突发事件的教育教学应对提供参考。

五、成果内容
    1.第一部分:问题缘起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难题:一是新教材的使用,对本就摸着石头过河的老师们来说,“隔空”教研导致新教材的处理和把控雪上加霜。二是面对新高考,疫情挤占了宝贵的二轮复习时间、淹没了关键的一模考试,高三学生心情焦虑压力陡增,学习效果出现两极分化。三是关于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策略几乎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学情把控难度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缺乏有效措施。

    在具体的在线教学实践中,在线教学在保证基本的教学进度、满足学生居家学习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线教学资源颇为丰富但资源选择和优化搭配成为难题,“隔空喊话”式教学使师生交流信息容易失真、教学效果易被高估,教师技术专业能力亟需提升、五育并举不能充分保证等。

在党中央的有力领导和全民战“疫”下,国内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各省开学时间的陆续公布,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需要以以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为导向进行系统升级,进入一个更加开放、高效也更有韧性的新阶段。

2.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文献研究打牢理论基础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以及各种技术手段,对课题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系统梳理剖析后疫情时期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的相关研究成果,使课题研究有牢固的理论支撑。截至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对知网下载的368篇关于“疫情与教育”、80篇关于“在线教学”“领导力”的文章分类学习,并购买了《每一位教师都是领导者:重新定义教学领导力》《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学生的视角》等专业书籍进行了集中学习。

2)问卷访谈精准把控学情

为了解疫情防控期的教情和学情、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难点、开学后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情况,本课题组依托于李艳梅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选取了淄博市的四类6所普通高中的部分教师和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所高中分别是山东省重点中学淄博实验中学和淄博市重点中学高青一中(A类)、市属薄弱学校淄博中学(B类)、区属薄弱学校淄川般阳中学(C类)、民办学校高青鲁才中学和高青燕园国际学校(D类),分类主要依据生源质量(中考成绩),A到D依次递减。

为弥补问卷调查均为选择题、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不足,名师工作室另外编制了教师版和学生版访谈提纲。参与访谈的教师以工作室成员为主,还有6所学校自愿参加的教师;参与访谈的学生由淄博实验中学高一到高三97个班每班随机抽取的1~2名学生组成。

2020年2月26日至3月5日,通过问卷星,共收到教师问卷452份、学生问卷2393份;通过工作室电话访谈,收集到教师访谈26份、学生访谈158份。

①疫情防控期的教学情况及分析

关于“疫情给你的学习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图1),各校均有6成以上的学生认为疫情期间上网课影响视力,约3成认为网络和硬件设施不给力制约了学习效率;但也有A类学校60.57%、B类学校62.3%、C类学校53.66%、D类学校54.93%的学生认为“上网课灵活能促进学习”,部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居家学习省掉了家校往返时间、网课可以反复观看利于查缺补弱”,说明线上学习也有“小欢喜”。

 

1

A、B类学校超过60%、C类学校超过90%的学生感觉到“备考压力大,担心成绩”,居家学习缺少学习氛围(平均高达66%)、想学习但自制力差(近55%)等因素导致大部分学生担心成绩下滑。老师的监管督促、学生间竞争氛围的削弱,以及师生间交流的不畅都增加了他们的备考压力,同时还影响了心情和亲情。四成以上的学生疫情期间“心情烦闷不在状态”,约15%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说明疫情带来的焦虑和居家学习的不适确实对学生们的心理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幸好学校和教师都敏锐地注意到了此类问题并及时地采取了积极措施,教师问卷显示80%以上的班主任均利用班会课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及职业规划讲座。工作室成员刘文星老师在访谈中说:“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想通过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帮助学生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观点;作为班主任,我和家长一起鼓励学生面对困难不畏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信念。”可见,居家学习期间心理教育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②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情况及分析

关于“开学后,你希望老师怎样处理线上讲过的知识?”这个问题(图2),学生问卷显示A类学校60.84%、B类学校41.33%、C类学校53.66%、D类学校43.28%的学生希望老师“小部分重讲”,4条曲线的峰值都出现在这里,而且4类学校需要“全部重讲”的学生平均值低于15%,说明线上教学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差距也显而易见(4类学校“不用重讲”的平均值仅为5.1%),这对开学后教师如何做好知识衔接和查缺补漏提出了较大挑战。

2

B类学校20%、D类学校26.41%的学生希望老师“全部重讲”,而A类学校这个比例仅为5.4%;A类学校15%的学生认为“不用重讲”,而其他学校不到5%,C类学校竟然为0,说明生源质量仍是“硬核”,对线上教学效果具有较大影响。这可能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自律能力等直接相关,线上教学可能使这些差距进一步加大和外显。这意味着开学后老师们将面临两级分化的难题,薄弱学校的教师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后疫情时代的高中教学任重而道远。

面对上述问题,做好疫情防控期与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下面的数据可能会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帮助。各校均有近7成的学生希望开学后老师能用检测考试、上课提问、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情。关于“开学后,你希望老师通过什么方式提升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图3),超过70%的学生希望开学后要“加强练习和检测”和“强化解题和规范”,毕竟线上教学在这些方面受到较大限制。所以开学后根据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和各学校的不同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教学方案势在必行,同时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心理疏导和个性化辅导。

3

③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及分析

学生问卷中四类学校分别有75.94%、81.21%、78.05%、95.42%选择“老师的直播和答疑”作为疫情防控期最喜欢的教学资源,与教师问卷中超过80%的老师反映学生更喜欢直播课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即使是线上教学,贴近学情的师生间的交流体验仍至关重要,也更进一步说明线下教学的不可替代性。

关于“疫情后最应加强的学生的素养”师生问卷结果比较(表1)显示:大约20%的教师和30%的学生认为疫情过后最应加强的仍然是“应试能力”,反映出“高考”始终是现阶段高中教学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2020年又是山东新高考的第一年,所以在开学后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四条线”(核心素养线、重要概念线、学科能力线和科学方法线),全力提升新高考备考针对性,缓解学生的备考压力,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通过比较,课题组发现教师卷和学生卷中“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均占绝对优势,“社会参与”与“应试能力”的比例竟然相差不多,这说明疫情阻击是一堂巨型社会实践课。所以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更应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大“学习”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合作;让学生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除了用科学知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还要用科学思维辨别各种消息的真伪,不信谣,不传谣;更要养成科学精神及关爱生命的意识,培养人文关怀、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

关于“疫情后教师最需提升的能力”师生问卷结果比较显示:四类学校分别有38.38%、32.48%、21.95%、18.31%的学生认为老师最需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应21.88%、29.6%、35.71%、21.43%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升该项能力,可见在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方面师生基本达成共识。在教师问卷中,有近4成的老师把“广博的文化素养”、约2成的老师把“精准的备考能力”排在首位,反映出老师的职业诉求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学生问卷中,二者比例却正好相反,比较客观地反映出高考在学生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现阶段有所增大的备考压力。

(3)行动研究解决实践问题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与成员所在学校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把教学“痛点”当工作重点,通过互动生成、行动反思,通过实践不断深化、丰富研究成果,并用研究成果指导在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

①打好双线“组合拳”

2020年4月15日,山东省高三年级复课。复课初期防疫要求的全员全程戴口罩、校内相隔1米等一定程度上对于师生的一对一交流带来了限制。与此同时,因为疫情防控期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复课后“学困生吃不了、优质生吃不饱”等问题,在线教学方式如何选择与优化搭配成为一大现实问题。

课题组刘兰英老师以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了一对一作文点评:住校生作文在线下组织“齐园雅声”点评,利用大课间在教室旁边的“齐园”进行一米面对面交流;而把走读生的作文点评搬到线上,开设“21点作文回音壁”,学生21点晚自习放学回家可以与老师在线通话交流作文或收听教师点评音频。

课题组成员泮玉竹老师用线上线下“双线相应”的方式处理学习中的问题:利用原有的疫情期间学生QQ大群“生物大课堂”,取消全员禁言,让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时呈现,优先学生互助解答,教师紧密参与,对争议点和难点及时线上解答或课堂集中讲解,线上线下教学遥相呼应。

课题主持人李艳梅老师在了解复课初期的教学困境后,专门组织线上研讨活动,号召大家深入推进线上线下“双线混融”式教学,在建立与线下教学同步的线上数据库的同时,探索线上梯队式教学资源策略,使得线上线下教学共时发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融通,从而突破了线上线下教学边界,构建多要素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混融共生的立体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能。

②念好知识“联”字经

应对疫情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提醒我们学生的学习要指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达成问题的解决。而实际上,学生的学科学习、学科内部的章节之间是相对“割裂”的状态,因此后疫情时期的教学需要以“融通思维”进行学习,关注学习目标的多元组合、学习科目的有机关联、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与学习方式的多样互补。对此,课题组目前尝试进行了基于微小专题的课程领导力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思维领导力探索和基于PBL(项目)的创造性学力探索。

课题组成员李雪姣通过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调研,将突出问题进行整合,从课本中寻找素材,设置系列微小专题,打破课本章节间的界限,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知识的衔接与联系。例如:信息交流专题,从生命层次去设计,从细胞内到细胞间到个体间到种群间到生态系统内;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感知生命间的联系,升华到今天的点滴也许会影响未来的一生。教师通过微小专题的设计,提升课程领导力,把适合学生的课变成了课程。

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中相对混乱的模块进行梳理,建立思维导图资源库。从知识层次的角度,梳理脉络,让教与学更加清晰。从能力层次的角度,以点到面,任何微小的知识都能构建起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例如:新冠状病毒。随机抛出一个点,大家一起进行发散,就像成语接龙一样,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课前热身的一种游戏方式。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引领,提升思维领导力,把知识学活而不是学死。

课题组成员刘兰英关注STEM理念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在传统文化范畴内、结合本地特色确定了相关项目主题,如蹴鞠研究。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仅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探寻蹴鞠历史、了解蹴鞠知识、设计蹴鞠海报、制作蹴鞠实物、弘扬蹴鞠文化等环节,使学生建立一个关于蹴鞠的立体感知体系。

③落实“五育”成才制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对德智体美劳 “五育”之间关系的处理,关系教育实践的走向。战胜疫情提醒了我们对于健康体魄的重视,居家生活也显示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后疫情时期,我们该如何“五育”并举、优化学校教育的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此,淄博实验中学的做法是:复课后在不允许大规模聚集的情况下,线上升旗仪式每周如期相约,德育工作不放松;以淄博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读书节为契机,开展“书香磨砺初心,阅读浸润生命”专题活动;体育方面积极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理念,并在学生作息时间安排上留足锻炼活动时间,还针对住校生推出宿舍锻炼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过程,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力量;弘扬劳动精神,不断解锁家务劳动、在家做饭等“新技能”,在劳动中磨炼自己,以劳动体会生活。“五育”融合推进,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系统重构与深刻的教育革命。

④搭建家校“连心桥”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各安其位、同向同行的家校合作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疫情防控期间,教师遥控、家长监工、学生执行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家校矛盾及家庭内部矛盾,进而弱化了教育的整体效果。后疫情时期,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呢?

本课题组利用大部分成员担任班主任的优势,积极探索家校联动机制,搭建家校“连心桥”:首先,在复课初期不是一味着急“赶路”,而是放缓节奏,加强了心理辅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重新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家校配合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再者,通过在线班会,及时跟家长沟通近期学校班级工作重点以及学生教育专题,家校合力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居家学习模式到在校学习模式的切换,帮助学生以最佳状态适应课堂学习。

⑤铺就深度教研路

教师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是在线教学领导力实现的重要表征。本课题组基于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开展研究,做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紧密联系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形成教育教研合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月26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主办的“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创新:从线上教学到混合教学”云论坛。截止5月底,本课题组已经组织了5次线上专题研讨,围绕“复课初期困境突破”“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具备学科发展的国际视野与校本改造能力”“促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能力”“教育教学的个性与教学研究的能力”等主题,基于成员的实践反思,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作用。

同时,本课题组充分发挥工作室效应及学校管理团队成员优势,积极向各自学校建言献策,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如在正式开课之前淄博实验中学已请专业的软件公司技术人员以及学校信息技术处老师对高三教师进行了数场专业培训。希沃平台的云课堂和知识胶囊相结合、QQ分享屏幕、钉钉直播、腾讯会议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教学不断浮出水面,教师在对软件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3.第三部分:研究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中小学校实施“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师、生、家、校的众多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线教学资源丰富有余匹配度不足,教学效果易被高估,课程引导力、调控力下降。为此,优化教学实施,提升在线教学领导力,提高教学效能迫在眉睫。

后疫情时期的教学不仅要与疫情防控期时空衔接、知识衔接,还要家校衔接、育人衔接。问卷调查析学情,注重问题导向,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打好双线“组合拳”,注重优势互补,利于形成高品质的有效教学资源;念好知识“联”字经,注重自主留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能动性;落实“五育”成才制,注重全面育人,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搭建家校“连心桥”,注重协同合作,积极促进高品位的教学增值效能;注重铺就深度教研路,注重交流引领,不断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与此同时,广泛利用教育、社区、社会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方案;加强教学管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在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

4.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1)复课初期要防止赶进度超容量,要适当放缓教学节奏,实施零起点教学,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2)后疫情时期的教学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还要加强教师层面的心理疏导与困难扶助。复课伊始,有些地市学校实行师生全封闭管理,部分家有幼子或病人的教师焦虑异常,这时候学校层面的教师沟通和辅助就尤为重要。

3)在后疫情时期的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围绕新课标和核心素养,融合疫情防控知识、生命教育、社会实践等打好“组合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学校可以突破家校边界,让学生总结居家学习的得失和自我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开发家庭的教育潜能,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5)持续打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升级战,可以发挥名师工作室在辐射引领方面的先天优势,对内凝聚驱动,对外辐射示范,助推区域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