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名师工作室,赋能“众行远”



我校段升群、李坤、刘兰英老师与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朱孝忠先生合影


名师工作室,赋能“众行远”

——参加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峰论坛暨“后疫情时代”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2020研讨会之后的学习报告和感悟

 段升群

2020年12月4日至7日,我们一行三人在南京市江宁区,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峰论坛,该研讨会日程安排紧,议题前沿,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信息量大。既有专家报告,也有各地经验交流,地区差异大,学段差异大,学科差异大,发展差异大,是正在成长着的一种教育现象。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能够体现中小学教师“主体觉醒、自我发展”的工作组织形式,全国各地各学段,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群体自我成长的方式,也是百家争鸣,各有各的道理,研讨会上的发言能够给大家带来诸多教育教学工作的启发。

我与李坤、刘兰英老师参会,认真听课,仔细记录,查阅资料,有疑则问,反复思考,学习的收获大。下面,我从我校“名师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的角度,对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做一些梳理。

一、“名师工作室”建设,是我校在学校层面上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它具有自身的特质和规律,其功能不可替代。深入研究 “名师工作室”的内涵、职能、构建、运行、绩效、价值等要素,在践行的过程中上台阶、上水平,发挥它在“育师”方面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师工作室”,最接近我校在级部层面上的什么工作?答:青蓝工程。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院长朱孝忠先生说:“名师工作室”,是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名师为领衔人,以建设教育领军人才为追求,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理想、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也可以跨界)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学研究主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工作室的工作目的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顾问、教育家、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先生说:“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创举。它是一个学习研修共同体,以传帮带的方式,由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钻研课程、教材,磨炼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思想活跃的新教师,都需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不断成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大家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要达到什么标准?要符合什么要求呢?答案非常明确:做“四有好老师”,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2014年习主席在考察北师大时提出“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新要求。

如何认识“名师工作室”?

华东师大顾泠沅教授说:“名师工作室的独特品质在于‘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学做正确的事,其业绩在教改行动中充分展现。它扎根教师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尤其是行动中的反思,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教师专业化的组织文化和源于‘知行合一’认识论血脉的行动路线。”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追求基于具体案例的教育教学专业提高,“在听中学,在做中学,听懂了以后做出来,做好了以后说出来”。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而是将知识、技能、经验、理论融为一体,伴随着级部、学科中心组(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的推进,融合发展,持续更新。

“名师工作室”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和内涵,是学校、级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它是一个基于“自觉追求业务提升”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愿参加”的任务共同体,在完成任务方面,与学科中心组、课题组、项目组有交叉,又相互融通。

“名师工作室成员”是干什么的?

答:各成员有共同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且志同道合,能够聚焦于工作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快乐,特别是善于聚焦于课堂主阵地,愿意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的提升做出扎实的努力,并不断取得一些成果。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具体任务包括:对各种教育高招进行“打捞”,对海量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对各种崭新技艺进行创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审视,提炼正确的思路;尔后,在行动中,加以落实和修正、推进;从而谋求专业的提高,进而发挥“培训指导功能”,在整个工作面上,带动整个学科教学的发展或者教育内涵的深化。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是干什么的?

教研科研的牵头人,听课评课磨课的召集人,处理各种相关事务的协调人,承担各种风险失误的责任人;因为成就了他人,所以成就了自己。

“名师”之“名”,是个通假字,通“明”,明白、明确、明晰、明朗、明亮等等的“明”。如果为“名”而“名”,就有点儿鬼迷心窍,不会持续发展。如果为“明”而“名”,则行稳至远,成绩频传,志同道合者会越聚越多,一项工作可以不断被承传,一个发展目标可以“接力”而为。

顾泠沅先生有一段精彩论述,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的事业,只有学生不断明白起来,才有教师的真正明白。因此之故,名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于‘明’。明白社会责任是教师情怀之魂,扎根实践是教师能力之源,深入钻研是在职教师知识更新之基。”

“为学清清楚楚,做人明明白白,当一名教师没有比这更深奥的道理。”教师自己明白,是一个学者的明白;而教书育人的职责,则是让学子明白,学子的接受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未必能够完全传递给他,众多学子接受信息后的学习反应更是千人千种模样,每个学生的明白是独特的,接受知识、建构知识系统、用以解决问题的的思路、方式、手段更是千差万别。学生明白了,然而,在这一次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呈现为与你的经验和预设大不一样的形态,于是,才有此刻瞬间的真正明白,自己也对知识和知识的传递有了新的真切而深刻的认识。而这样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名师工作室,为“明”而不断地处于探索状态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论断”,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工作室成员的成长。

当然,我们还必须尊重一个基本常识,真正的“名师”是谁?实事求是地讲,一个时代并不多,例如,钱学森、谢冕、于漪、温儒敏、魏书生、程红兵等等老师,再上溯一些,民国时代的大先生,如鲁迅、胡适、朱自清、闻一多、辜鸿铭、王国维、陶行知等等。

那为什么还有“名师工作室”之名呢?这很好理解,就像墙上贴的“安全责任人”,它是一份庄重承诺和责任提醒。

然而,毕竟“名师工作室”,以词语“名师”开头,那么无论主持人还是成员,都需严格自我要求,在工作上,下足功夫,出大境界,用于漪老师的话说,“一辈子学做老师”。做人,做事,做学问,要经得住考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人师表,与人友善,乐于分享,少浮躁,不急功近利;要有为学者的勤勉不辍和独立思考,和而不同,和而不流,认真研究,梳理经验,提炼思想,少固执,不师心自用,更勿唯我独尊。

二、如何“定位”名师工作室?

本次的专家报告主讲人、全国模范教师、宁夏正高级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芦苇先生,做了一次“正本清源”的梳理。

他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名教师引领下的,共同走向卓越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团队研修为主的,教师成长共同体。”这可以作为定义的“内涵”部分。名师工作室的价值是,教育精英的孵化器,教学主张的播种机,教育改革的领跑者,教师教育的奠基石,教学科研的主阵地。

在谈到“名师工作室”的任务特征时,他说:“主持人明白,学员明白,不用引领;主持人明白,学员不明白,可以引领;主持人不明白,学员明白,不敢引领;主持人不明白,学员不明白,必须引领。”

作为一个学习、研究、工作的共同体,要走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前沿,以科研教研的姿态,在前沿地段不断探索,名教师带徒学艺,集合众智,一块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众行致远,走向卓越”,但是作为一种“起于草根,兴于当代”的教育创新形式,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即便是得到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级部全力支持,也会遇到各种发展中的困惑。这些困惑,是内在的,必须在不断理清名师工作室的定位的基础上,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特别要注意,决不能“赋能过多”;“无所不能”,则一无所能。赋能过多,会掩盖名师工作室的特殊价值。名师工作室不是读书沙龙,不是课题组,不是项目组,不是教研组;它是新兴事物,没有一套现成的理论、政策、措施和办法,它的形式甚至模式表现多样,如基于导师引领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项目开展的同行协作任务驱动模式、基于课题研究的同伴参与共同研修模式,等等。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朱孝忠先生说:“教研组是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问题,对我们教学过程中小问题或者某一个专题进行搜罗研究,聚焦的是某一个事件、某一个问题;课题组是聚焦于问题进行研究的,如果是小课题,就是小问题,如果大课题,就是大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的成果,然后进行推动;项目组是针对某个项目,一群有志的人针对项目持续研究,然后一阶段以后产生成果。

以上三种形式都是聚焦于某个事或某个内容进行专题研究的,和名师工作室的核心区别是,他们缺的是名师的、专门的、持续的引领,所以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下的工作室、是传承名师主张的学习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聚焦的是人。而教研组、项目组或课题组聚焦的是某一个核心内容。 相同之处是名师工作室聚集了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这些方式和方法要为名师工作室这些活动当中所用,然后进行加工、优化,形成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范式,形成名师工作室品牌的方式方法。

关于这一点,芦苇先生深表同感,接着又从学理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通过大量的调查,结合自己名师工作室的经验,他认为:每一个名师工作室,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一是初创阶段,刚刚开始,兴冲冲建立起来了,但是却发现“其可有可无”,因此手足无措,不知道干啥。

二是发展初级阶段,什么都做,事务繁多,但时间不足,被各种工作挤压,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三是发展的中期阶段,在事务堆中挣扎,激情消退,定位迷失,疲倦感压倒兴趣、乐趣。

四是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功利性的目标渐渐达成,发展的动力却在减弱,继而对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产生疑惑,甚至出现价值迷失、方向迷失。

五是初步成熟阶段,主持人和各成员能够坚守阵地,超越焦虑,理清该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下足功夫,百花齐放,境界高远;名师工作室的性质体现得明显,它能够为本校、本地区、本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是教师职业教育的新平台,是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而后,与时俱进,能够在更广大的地域继续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接受的成员可以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没有年龄限制,所以,成员的专业核心素养,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大家一般也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科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准备期。该阶段能够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学科专业基本能力,初步了解职业规范和学科教学要求。

第二阶段:教学素养发展阶段,职业适应期。该阶段能够具备教学一般知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常识,教材使用常识。具备教学基本能力:教材分析能力,课程掌控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具备基本师德素养。

第三阶段:教学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发展期。该阶段能够具备教学核心知识:教学对象有关的知识,教学情境有关的知识,教学策略有关的知识,教学测量有关的知识。具备教学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认知背景和水平的判断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状况的调控能力,教学策略的合理设计与科学运用能力,符合科学检测规律的独立命题能力。

第四阶段: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成熟期。该阶段能够具备学科教学核心知识:在学科教学深度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核心概念,正确理解学科课程核心思想,正确理解和准确判断教材功能与价值。具备学科教学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并且能够实现迁移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具备能力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质疑、创新的能力;积极运用学科教学核心知识解决学科深度学习问题的能力。

第五阶段: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创造期。该阶段能够具备学科教育核心知识:对学科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独特认识。具备学科教育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在课程的视域下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对既定教材进行改造或自主创编教材;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并且能够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的思路,或者能够合理建构拓展性学科课程。具有比较完美的师德素养。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每一位主持人或成员,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中所处的发展阶段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也就需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通盘考虑工作室成员的任务分配,让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的发展路径,芦苇先生的梳理是:“骨干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平台上成长,成为潜质名师;潜质名师,在名师工作室平台上成长,成为资质名师;资质名师,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成名,成为实质名师;实质名师,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成家,成为名家大师。”

作为名师工作室,其不可替代的工作就是——“把一批人,用2-3年时间,带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全面、深刻、稳健地发展。同时,用更多的时间,更持续地协同研究,带动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共同成长,进而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团队。”

三、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理念的现代化;我们应有一种发展的急迫感。如果仅仅有技术的现代化,那么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会将“填鸭式”教学由“人灌”变“电灌”;如果没有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那么“明白之时,便是退休之日;成熟之时,便是谢幕之时”。名师工作室,便是一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智慧高地,自己明白,让人明白,教人明白。在这一项工作中,主持人的工作特别重要。

如何提升一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能力,带动整个工作室的活动进展?

上海市青浦区“师之蕴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正高级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关景双先生,以自己所主持的工作室为例,作了阐释。关景双先生,是语文教师,他的观点带有语文学科的特征。

他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需要具备五种能力:一、团队目标的提炼与引领能力,二、研修计划的策划与行动能力,三、学科理解的概括与指导能力,四、课例教学的洞察与筛选能力,五、经验方法的迁移与辐射能力。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以“育师”为本,以“发展”为要。是名师引领下的工作室,是传承名师主张的学习共同体,所以,需要主持人主动凝练团队的目标,依据工作特点,用“关键词”简洁地表达出来。“目标”是团队的重要特征。有目标,是团队;无目标,是团伙。

关景双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员读书,教书,思考,发探“师之蕴”工作室老师们的研修目标:首先要引导团队成员成长、成熟,有丰富的教学记忆,有优秀的思考能力,有良好的专业习惯,有优化的行为方法。并确定了研修路线:“上好课、讲上课、写上课”。同时,明确了研教修身的工作目标追求:“用笔解读,体悟教学,德教双馨。”

有了目标引领,然后进行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作为一个团队,“师之蕴”团队追求:有计划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探讨出一种勤修方法:融入团队、摆进自我、观思差距、边说边写。找到了团队持续动力:团队所有成员必须有实操感、成就感、归属感、责任感。

具体到工作中,有路径:

1.自我发展计划(学期导航),

2.相约星期三(轮流主持),

3.同文解读/教学(持续改进),

4.梳理20分钟(默会内化),

5.评学论教(出声想),

6.用笔说话(shiwork、公众号)。

这样,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就有具体的行动路线,便于按时践行,也便于落实考核。

知行合一,行重于言。“实做”比“讲道”好,主持人就是成员的环境,也为成员创造发展的环境。在这个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主持人要做出样子,给出方法,讲出道理。关景双老师的做法是,要解读勤修,要具体引领;要破解困惑,给操作方法;要引领成长,拟学期计划;要学做跟进,勤悟谈激励。领导着团队成员“有思想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

名师工作室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提炼出一张工作室的“名片”,言简意赅,例如,“师之蕴”工作室“名片”——

1.语文理念:维护母语纯洁,传承语文健康发展。

2.语文主张:目标贯通的语文教学旨趣。

3.教研主张: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

4.教学主张:为学而教的主题课例教学。

5.教师主张:修为思想型的教师。

同时,要引导团队成员,正确认识科研与教研的关系。“师之蕴”名师工作室的主张是——“教研做实,科研提升”。用科研眼光去主导,用教研行动去培养;用科研眼光去发现,用教研行动去培育;用科研眼光去迁移,用教研行动去培植。一个很具体的做法是,进行“磨炼主张的课例研修”,引领“这一群”学做,培育“这一个”教师。 “有主张地上好课,有主题地讲上课,有主见地写上课。” 这三个“主”,适应于任何学段、任何学科。

“师之蕴”名师工作室的核心经验是,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师素养及教学能力。“课例教学”的内涵是:目标贯通的语文课堂,文体视角的解读教学,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写作教学的写前指导。“课例研修”的内涵,即为“师之蕴主题课例教学”观察要点,分别是:1.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2.先学后教,课堂环节对应性;3.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启发性;4.少教多学,自主建构有效性。

有了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其辐射效应自然就会出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如何组建一个团队?

江苏省特级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常州市金坛区蒋守成老师的主张是:每一期“名师工作室”组建,都要网上发布,公开考核,双向选择,签订合同,明确职责。聚合一批人,做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团队组建起来之后,内部要合理分工,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组建的这个团队要有主张,主张要高度凝练,譬如: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华应龙的化错教育,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张齐华的文化数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潘建明的自觉教育,蒋守成的主题拓展……一提起来,别人立即就懂得,立即能联想到该“名师工作室”的工作。

团队里的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教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动力,是教师的一张名片,是教学风格的内核,教学主张经过实践检验便可成为教学思想。

蒋守成老师组建的小学数学工作室,主要做好6件事情:

1.基于核心团队逐步构建一个(1+10+1教研员导师+N)的工作室团体。

2.拥有一个前瞻性的项目进行共同研究。(在展示交流中不断优化)

3.有一定研究经费持续投入。(工作室活动经费要借助学校的力量)

4.有一个好的实施路径。(有团队成员发展课程)   

5.有简约的评价手段。(《工作室手册》)

6.能把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成果使用和推广)

作为主持人,就是要不断创造适合成员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让他们经历丰富的研究过程,体验到研究的价值,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强大。最终在“成事”中“成人”。

五、如何组建一个团队?

江苏省正高级特级教师、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李宝玉老师感慨很深,他说:“七八年前,名师工作室作为新生事物,迎来了诸多发展先机。在名师工作室遍地开花的新时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不规划、不思考,只低头走路、不抬头看方向,是多么可怕。只规划,不科学思考工作室的内涵发展,是多么的可悲。规划、科学思考,却不科学的作为,只享受相关福利是多么的可惜。

年过半百才真正意识到,生活中我们积极进取就像年长者的随遇而安一样可贵。

高度决定视野,愿所有工作室都设计好自己的课程生活,让自己少一些繁忙之后的空虚,愿大家多为工作室成员谋求一些成长成功的空间,愿大家给自己职业、给自己学科、给自己的育人事业多一些交代。

李宝玉老师是中学思政课老师,他基于自己工作介绍经验,说到一个地区的“名师工作室”发展的“要件”——

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条件是什么?

答:在职江苏省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优先考虑)。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主张;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有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有积极参与工作室创建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能确保投入时间和精力。

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开展学科课程改革、教育改革项目研究,形成较为突出的课程改革、育人模式改革的成果。通过工作室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交流、研究、合作,使工作室成为名特优教师切磋教育教学艺术、开拓创新的舞台。帮助工作室成员总结教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从而形成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的教育主张、教学风格、教学范式。参与建设市名师网络工作室,并负责相关资源建设。运用多种形式,定期组织成员面向农村、薄弱学校开展支教助学、送教送科研送培训等活动。

南京市名师工作室成员条件是什么?

答:1、工作室人员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有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有积极参与工作室创建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能确保投入时间和精力。

2、工作室核心组成员条件:特级教师、特级后备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功底,教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强,并热心青年教师培养,有培训、指导其他教师的能力、经历和实绩,愿意进行团队合作研究与实践。

3、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条件:市、区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教师,年龄原则上在40岁以内。

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达标路径是什么?

答:1、立足课堂教学,凝练教学主张。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设计,培养教学主张,形成学科文化。

李宝玉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在2020-2021年重点打造“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为——

①立足课程原理的教学设计。立足教学论的主题学习,立足学习论的主题学习,立足现代教育技术的主题学习。

②聚焦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道德生活的主题学习,法治生活的主题学习,主题学习国家生活课的教学设计。

③调整教学方式的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课题主题学习,框题主题学习

④着眼课程任务的教学设计。核心概念建构的主题学习,实践能力培育的主题学习,评价素养提升的主题学习。

2、围绕课题研究,提升研究品质。针对问题形成课题,立足实践解决问题,提炼成果明确方向,塑造群体研究氛围。

工作室成员围绕“主题学习”开展课改实验项目研究,通过多途径的课题研究布局,在教学主张、教学范式、教学策略、课程建设、特色项目、教师培养、教研文化、校本研修等方面的课题充分涌现之后,就会形成工作室的整体研修氛围。

3、聚焦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成果。依据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围绕主题整合课程内容,打造课例开展研训活动,总结经验丰富课程成果。李宝玉工作室有以下重要工作节点——

①主题。“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主题”,是从教学教研中各种各样问题中提炼而出的、为学科内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和需要突破的专题。

②课例。“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课例”,是围绕主题设计教案、围绕主题实施教学所形成的课堂教学实例,这个实例需要表现“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课例”应当为“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研讨和培训提供鲜活的样本。

③研训结合。“研”指研讨,“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研讨”特指形成课例前后的主题研讨。“训”指培训,“主题课例式”研训结合教研方式的“培训”特指围绕主题课例、研讨所进行的小型培训。“研训结合”指课例研讨、即时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连续完成,其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的特点。

4、搭建学术平台,优化活动环境。立足需求搭建学术平台,围绕主题提供专业示范,依据示范进行教学实践,塑造氛围实现整体发展。

要进行标准解读。清楚地引导工作室成员明晓标准是什么、标准可分解为哪些具体的要求。追踪业界发展,引导工作室成员关注业界发展状况。寻求平台,对外交流,工作室搭建利于工作室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众行发展,追求卓越,做好成员成长管理,引导成员主动成长。

5、深化育人实践,实现精准帮扶。调研需求,确定帮扶主题,立足课堂,展示主题研训,围绕活动,深化技术理解,深度指导,运用技术实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高铁跑得快,节节都给力。但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整个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中,工作室主持人是中流砥柱,一定要做好名师尊严的维护者、工作室成员的模仿对象、学科价值的洞察者、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引领教师学习与反思的研究者。

六、本次研讨会,在“交流分享”环节,除了长三角地区之外,还有黑龙江、吉林、河北、湖北、湖南、浙江、广东、重庆等地区的名师工作室工作经验介绍,各有各的优点,都值得学习。但很明显地看出来,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对“名师工作室”的认识不一样,开展的活动不一样,赋予的职能也不一样,发展的层次也不一样。一样的是,大家去探索,去追求,想把这件工作做好。

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校长程红兵博士,也到会场做了《未来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激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眼界要高,思考问题的面要宽广,提出我们需要“真实的学习”,“与世界有关联的复杂学习”,要解决得了“真实的问题”。这与新课标、新课程的精神是一致的,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的精神是一致的。

程红兵先生认为,当下学习发展的趋势是,由“基于课本的学习”到“基于课标的学习”,由“概念离散的学习”到“观念聚合的学习”,由“符号记忆的学习”到“深度理解的学习”。碎片化的知识没有力量,汇集编码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有体验来做支撑点、能够基于证据和根据、做出自己的回答,才是力量。

而面向世界教育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担负起两个重要责任,一是反映并回应世界的多样化,一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的技能。如何实现呢?学习内容、方式、视角都有走向多样化。要提升学生,也要提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见解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会后,在深入学习和消化的过程中,我搜索“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官网www.msgzslm.com”,发现德育名师工作室方面的材料,内容与学科名师工作室也差不多。这也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这项工作,正处于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期,容易出成果。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官网上有大量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依托《光明日报》办的杂志《教育家》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开辟了专栏,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有年会召开和专业书籍出版。

南京市德育带头人,正高级教师、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一篇书面的发言稿,非常有启发性。他提到教育帮扶——“通过名师送教或建立名师工作室分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面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开展支教助学、送教送培等活动,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也是与会期间,很多地区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发言提到的工作内容。名师工作室的校际联合,不同学段的联合,不同地区的联合,也是一项可以探索的工作。

李彰老师还提到:“现代团队研究的多项实践研究证明,团队领导是影响该团队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团队活动的成败有45%-65%的变量是由团队领导决定的。可见,选择一位优秀主持人领衔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至关重要。名师工作室若没有优秀主持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次“后疫情时代”的研讨会,毕竟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峰论坛,做好这件事情,要抓的关键点是“主持人”,这是推进整项工作中的最关键的少数。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着力点是“人”,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鲜活动力。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正强健,我们要接受它,理解它,践行它,推进它!

众行远,以科研、教研、创造的态度认真对待,边研究,边实践,边提升,那么,“众行”会更快。赋能未来,引领卓越,强我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