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名师工作室,众行以致远



(段升群、李坤、刘兰英老师与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朱孝忠先生合影)

名师工作室,众行以致远

段升群

作为一种方兴未艾、能够体现中小学教师“主体觉醒、自我发展”的工作组织形式,全国各地各学段,都在进行着有效的探索,可谓百花齐放;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群体自我成长的方式,也是百家争鸣。我们学校组建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中。

“众行致远,走向卓越”这个理念,大家都容易认可。但是作为一种“起于草根,兴于当代”的教育创新形式,即便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级部的全力支持,也会遇到发展中的各种困惑,甚至“它是什么”都是一个值得大家争论的问题。

这些困惑,是内在的,是行内人的困惑。思考并动手解决这一些困惑,必须基于不断理清“名师工作室”的定位的基础上,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20年12月4日至7日,我与李坤、刘兰英一行三人赶赴南京市江宁区,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峰论坛。下面就参会的学习内容和感悟,汇报如下。

一、为什么会出现“名师工作室”这一工作组织形式?

教育家程红兵先生认为,当下学习发展的趋势是,由“基于课本的学习”到“基于课标的学习”,由“概念离散的学习”到“观念聚合的学习”,由“符号记忆的学习”到“深度理解的学习”。学生接受、老师讲授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而碎片化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只有汇集编码才是力量,只有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用体验来做支撑点、能够基于证据和根据、做出自己的回答”,才是力量。我们有必要解决这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如果仅仅有技术的现代化,那么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将“填鸭式”教学由“人灌”变为“电灌”;如果没有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就没有课堂的充分觉醒。对于老师来讲,那么“明白之时,便是退休之日;成熟之时,便是谢幕之时”。而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成绩增长和综合发展的效益,会变缓迟滞。

因此,我们需要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有组织、有主张、有目标、有计划、有资金支持、有韧劲地深入研究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这一工作过程,既要提升学生,也要提升教师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它是一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智慧高地——“自己明白,让人明白,教人明白”。在这一项工作中,主持人的工作特别重要,是名师工作室的灵魂。

二、什么是“名师工作室”?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独特品质是什么?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北京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院长朱孝忠先生说:“名师工作室”,是以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名师为领衔人,以建设教育领军人才为追求,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理想、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也可以跨界)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学研究主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工作室的工作目的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华东师大顾泠沅教授说:“名师工作室的独特品质在于‘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学做正确的事,其业绩在教改行动中充分展现。它扎根教师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尤其是行动中的反思,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教师专业化的组织文化和源于‘知行合一’认识论血脉的行动路线。”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和内涵,它是一个基于“自觉追求业务提升”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愿参加”的任务共同体,在完成任务方面,与学科中心组、课题组、项目组有交叉,又相互融通。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追求基于“具体案例”的教育教学专业提高,“在听中学,在做中学,听懂了以后做出来,做好了以后说出来”。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或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而是将知识、技能、经验、理论融为一体,伴随着级部、学科中心组(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的推进,融合发展,持续更新。

三、“名师工作室”的独特价值和工作目标是什么?

“名师工作室”的独特价值是:教育精英的孵化器,教学主张的播种机,教育改革的领跑者,教师教育的奠基石,教学科研的主阵地。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顾问、教育家、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先生说:“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创举。它是一个学习研修共同体,以传帮带的方式,由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共同钻研课程、教材,磨炼课堂教学,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名师工作室,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思想活跃的新教师,都需要与时俱进,终生学习,不断成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在导师的引领下,要让工作室的成员做“四有好老师”,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2014年习主席在考察北师大时提出“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新要求。

四、“名师工作室”的特质是什么?

全国模范教师、宁夏正高级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芦苇先生,认为,“名师工作室是名教师引领下的,共同走向卓越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团队研修为主的,教师成长共同体。”这可以作为定义的“内涵”部分。

“名师工作室”决不能“赋能过多”,因为“无所不能”,就是“一无所能”。赋能过多,会掩盖名师工作室的特殊价值。

名师工作室不是读书沙龙,不是课题组,不是项目组,不是教研组;它是新兴事物,没有一套现成的理论、政策、措施和办法,它的形式甚至模式表现多样,如基于导师引领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项目开展的同行协作任务驱动模式、基于课题研究的同伴参与共同研修模式,等等。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长朱孝忠先生说:

教研组是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问题,对我们教学过程中小问题或者某一个专题进行搜罗研究,聚焦的是某一个事件、某一个问题;

课题组是聚焦于问题进行研究的,如果是小课题,就是小问题,如果大课题,就是大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的成果,然后进行推动;

项目组是针对某个项目,一群有志的人针对项目持续研究,然后一阶段以后产生成果。

以上三种形式都是聚焦于某个事或某个内容进行专题研究的,和名师工作室的核心区别是,他们缺的是名师的、专门的、持续的引领,所以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引领下的工作室、是传承名师主张的学习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聚焦的是人。而教研组、项目组或课题组聚焦的是某一个核心内容。

相同之处是名师工作室聚集了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这些方式和方法要为名师工作室这些活动当中所用,然后进行加工、优化,形成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范式,形成名师工作室品牌的方式方法。

五、“名师工作室成员”做什么?

答:各成员有共同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且志同道合,能够聚焦于工作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快乐,特别是善于聚焦于课堂主阵地,愿意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自身业务的提升做出扎实的努力,并不断取得一些成果。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具体任务包括:对各种教育高招进行“打捞”,对海量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对各种崭新技艺进行创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审视,提炼正确的思路;尔后,在行动中,加以落实和修正、推进;从而谋求专业的提高,进而发挥“培训指导功能”,在整个工作面上,带动整个学科教学的发展或者教育内涵的深化。

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做什么?

教研科研(“教研”即教育研究,指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科研”即科学研究,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研的基本任务是探索、认识未知。)的牵头人,听课评课磨课的召集人,处理各种相关事务的协调人,承担各种风险失误的责任人;因为成就了他人,所以成就了自己。

“名师”之“名”,是个通假字,通“明”,明白、明确、明晰、明朗、明亮等等的“明”。如果为“名”而“名”,就有点儿鬼迷心窍,不会持续发展。如果为“明”而“名”,则行稳至远,成绩频传,志同道合者会越聚越多,一项工作可以不断被承传,一个发展目标可以“接力”而为。

顾泠沅先生有一段精彩论述,“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的事业,只有学生不断明白起来,才有教师的真正明白。因此之故,名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于‘明’。明白社会责任是教师情怀之魂,扎根实践是教师能力之源,深入钻研是在职教师知识更新之基。”

“为学清清楚楚,做人明明白白,当一名教师没有比这更深奥的道理。”教师自己明白,是一个学者的明白;而教书育人的职责,则是让学子明白,学子的接受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未必能够完全传递给他,众多学子接受信息后的学习反应更是千人千种模样,每个学生的明白是独特的,接受知识、建构知识系统、用以解决问题的的思路、方式、手段更是千差万别。学生明白了,然而,在这一次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呈现为与你的经验和预设大不一样的形态,于是,才有此刻瞬间的真正明白,自己也对知识和知识的传递有了新的真切而深刻的认识。

而这样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因此,名师工作室,为“明”而不断地处于探索状态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论断”,促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工作室成员的成长。

七、“名师工作室”在引领什么?

芦苇先生在谈到“名师工作室”的任务特征时,他说:“主持人明白,学员明白,不用引领;主持人明白,学员不明白,可以引领;主持人不明白,学员明白,不敢引领;主持人不明白,学员不明白,必须引领。”

作为一个学习、研究、工作的共同体,要走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前沿,以科研教研的姿态,在前沿地段不断探索,名教师带徒学艺,集合众智,一块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作为名师工作室,其不可替代的工作就是——“把一批人,用2-3年时间,带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全面、深刻、稳健地发展。同时,用更多的时间,更持续地协同研究,带动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共同成长,进而打造一支专家型教师团队。”

八、一个“名师工作室”如何建立成长起来?

综观近期名师工作室的发展,每一个名师工作室,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最终成长起来。

一是初创阶段,刚刚开始,大家兴冲冲建立起来了,但是却发现“其可有可无”,因此手足无措,不知道干啥。

二是发展初级阶段,什么都做,事务繁多,但时间不足,被各种工作挤压,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三是发展的中期阶段,在事务堆中挣扎,激情消退,定位迷失,疲倦感压倒兴趣、乐趣。

四是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功利性的目标渐渐达成,发展的动力却在减弱,继而对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产生疑惑,甚至出现价值迷失、方向迷失。

五是初步成熟阶段,主持人和各成员能够坚守阵地,超越焦虑,理清该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下足功夫,百花齐放,境界高远;名师工作室的性质体现得明显,它能够为本校、本地区、本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一些新思路,是教师职业教育的新平台,是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而后,与时俱进,能够在更广大的地域继续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九、“名师工作室”成员发展的一般路径是什么?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每一位主持人或成员,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中所处的发展阶段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也就需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通盘考虑工作室成员的任务分配,让不同发展阶段的老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的发展路径,芦苇先生的梳理是:

“骨干教师,在名师工作室平台上成长,成为潜质名师;

潜质名师,在名师工作室平台上成长,成为资质名师;

资质名师,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成名,成为实质名师;

实质名师,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成家,成为名家大师。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接受的成员可以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没有年龄限制,所以,成员的专业核心素养,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大家一般也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科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准备期。该阶段能够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学科专业基本能力,初步了解职业规范和学科教学要求。

第二阶段:教学素养发展阶段,职业适应期。该阶段能够具备教学一般知识: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常识,教材使用常识。具备教学基本能力:教材分析能力,课程掌控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具备基本师德素养。

第三阶段:教学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发展期。该阶段能够具备教学核心知识:教学对象有关的知识,教学情境有关的知识,教学策略有关的知识,教学测量有关的知识。具备教学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认知背景和水平的判断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状况的调控能力,教学策略的合理设计与科学运用能力,符合科学检测规律的独立命题能力。

第四阶段: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成熟期。该阶段能够具备学科教学核心知识:在学科教学深度思考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核心概念,正确理解学科课程核心思想,正确理解和准确判断教材功能与价值。具备学科教学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并且能够实现迁移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具备能力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质疑、创新的能力;积极运用学科教学核心知识解决学科深度学习问题的能力。

第五阶段: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发展阶段,职业创造期。该阶段能够具备学科教育核心知识:对学科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及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且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与独特认识。具备学科教育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在课程的视域下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对既定教材进行改造或自主创编教材;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并且能够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的思路,或者能够合理建构拓展性学科课程。具有比较完美的师德素养。

十、举例说明——关景双老师“师之蕴工作室”

上海市青浦区“师之蕴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正高级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关景双先生,以自己所主持的工作室为例,作了阐释。关景双先生,是语文教师,他的观点带有语文学科的特征。

他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需要具备五种能力:

1、团队目标的提炼与引领能力,

2、研修计划的策划与行动能力,

3、学科理解的概括与指导能力,

4、课例教学的洞察与筛选能力,

5、经验方法的迁移与辐射能力。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以“育师”为本,以“发展”为要。是名师引领下的工作室,是传承名师主张的学习共同体,所以,需要主持人主动凝练团队的目标,依据工作特点,用“关键词”简洁地表达出来。 “目标”是团队的重要特征。有目标,是团队;无目标,是团伙。

关景双老师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员读书,教书,思考,发探“师之蕴”工作室老师们的研修目标:

首先要引导团队成员成长、成熟,有丰富的教学记忆,有优秀的思考能力,有良好的专业习惯,有优化的行为方法。并确定了研修路线:“上好课、讲上课、写上课”。同时,明确了研教修身的工作目标追求:“用笔解读,体悟教学,德教双馨。”

有了目标引领,然后进行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作为一个团队,“师之蕴”团队追求:有计划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

探讨出一种勤修方法:融入团队、摆进自我、观思差距、边说边写。

找到了团队持续动力:团队所有成员必须有实操感、成就感、归属感、责任感。

具体到工作中,有路径:

1.自我发展计划(学期导航),

2.相约星期三(轮流主持),

3.同文解读/教学(持续改进),

4.梳理20分钟(默会内化),

5.评学论教(出声想),

6.用笔说话(shiwork、公众号)。

这样,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就有具体的行动路线,便于按时践行,也便于落实考核。

知行合一,行重于言。“实做”比“讲道”好,主持人就是成员的环境,也为成员创造发展的环境。在这个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主持人要做出样子,给出方法,讲出道理。

关景双老师的做法是,要解读勤修,要具体引领;要破解困惑,给操作方法;要引领成长,拟学期计划;要学做跟进,勤悟谈激励。领导着团队成员“有思想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

名师工作室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提炼出一张工作室的“名片”,言简意赅,例如,“师之蕴”工作室“名片”——

1.语文理念:维护母语纯洁,传承语文健康发展。

2.语文主张:目标贯通的语文教学旨趣。

3.教研主张: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

4.教学主张:为学而教的主题课例教学。

5.教师主张:修为思想型的教师。

同时,引导团队成员,正确认识科研与教研的关系。“师之蕴”名师工作室的主张是——“教研做实,科研提升”。

用科研眼光去主导,用教研行动去培养;

用科研眼光去发现,用教研行动去培育;

用科研眼光去迁移,用教研行动去培植。

一个很具体的做法是,进行“磨炼主张的课例研修”,引领“这一群”学做,培育“这一个”教师。

“有主张地上好课,有主题地讲上课,有主见地写上课。” 这三个“主”,适应于任何学段、任何学科。

“师之蕴”名师工作室的核心经验是,用“课例”研修提升教师素养及教学能力。

“课例教学”的内涵是:目标贯通的语文课堂,文体视角的解读教学,语文课堂的经典诵读,写作教学的写前指导。

“课例研修”的内涵,即为“师之蕴主题课例教学”观察要点,分别是:

1.语文素养,课时目标具体化;

2.先学后教,课堂环节对应性;

3.以学定教,师生互动启发性;

4.少教多学,自主建构有效性。

有了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其辐射效应自然就会出现,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